竞业协定那些事儿!

竞业禁止协议又称竞业协定,或者竞业避让,最早是在科技类企业雇佣关系中,对掌握企业核心机密的雇员在任职期间和离职后的一定时间内的一定行为予以禁止的制度。

竞业协定在互联网或高科技行业普遍存在,主要用于约束核心技术人员。

量化圈竞业协定

金融圈里的量化交易本质上也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量化研究员通过因子挖掘、数学建模等开发出来的交易策略就是量化投资公司的核心商业机密。而掌握了这些密码的相关人员必须要签署竞业协定。

竞业协定限制了什么?

时间限制

在国内,竞业协定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1-2年较为常见。根据我们了解,国内量化机构将竞业协定限制期设为1年的偏多数,市场瞬息万变,策略更新迭代,竞业限制期限过长没有太大意义。

国外的竞业协定限制很严格,Citadel是我们知道的竞业限制最严格的一家,几乎所有离职员工都必定会被执行15-18个月的竞业协定。

内容限制

核心策略成员一旦去了竞争对手公司,导致机密外泄,对原团队的杀伤力将是致命的。所以,竞业协定通常会限制离职人员在竞业期不得从事与之前工作相同的内容。

补偿金

通常,遵守竞业协定的人员可以要求补偿金。在中国,通常补偿金是离职前12个月平均薪资的30%,这也是法律规定的最低限。具体到不同的地方,也存在一些差异:

北京:《北京市高院关于劳动争议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研讨会会议纪要》第39条规定,竞业限制协议补偿金可按照双方劳动关系终止前最后一个年度劳动者工资的20%—60%支付补偿费。

上海:上海高院关于适用《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三条规定,一般按照在职期间工资的20%-50%来确定竞业协定补偿金。

深圳:《深圳经济特区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竞业限制协议约定的补偿费,按月计算不得少于该员工离开企业前最后十二个月月平均工资的二分之一,也就是不低于50%。

当然江苏、浙江、珠海、宁波等城市都有自己的政策标准,就不在这里一一列举了。这法律条款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 举个例子

设定:

人选月平均薪资:5w/月(按30%补偿比例计算)则:

月补偿金:5*30%=1.5w

发放方式:按月发放,直至协议解除。注意!这里有点猫腻!

竞业协定中补偿金数额的决定因素不是只有赔偿比率,重点在于计算基数。前面说了,补偿金的计算基础是“离职前12个月的平均薪资”,那么该按月base计算,还是按年薪/12来计算,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

  • 再举个例子

设定人选薪资:

月base 5w,bonus 40w,年薪为100w(按30%补偿比例计算)则每月发放补偿金:

按base计算:5*30%=1.5w

按年薪计算:100/12*30%=2.5w

对此,大家看懂了吧?签署竞业协议的时候,一定要把计算基数看清楚!

竞业协定条款“漏洞”

竞业协定通常会限定一定的地域范围,但是同时法律也规定,竞业协定不可以任意扩大竞业限制的范围。法律原则上讲,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应当以能够与用人单位形成实际竞争关系的地域为限。我们见过国内量化私募地点限制主要是大陆地区,一些会附加港澳台。这样一来,在竞业协定地域限制以外的地点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相同的职位,就不算违反竞业限制约定了。

极端点的例子就是,欧洲离亚洲够远吧,美国的法律条文也管不到中国,所以在美国从事quant的人选回国创业,或者加入某量化团队,是不需要考虑竞业限制问题的。

“竞业内容限制”漏洞

这跟上一条有相通的地方,如果是从海外归国的quant,投研的内容自然也会从美股变成A股。也就是说,从事投研内容不在竞业协定约定范围内,是不会被视为违反竞业协定(具体遵从竞业协议具体条款)。

另外,我们通过研读竞业协定条款发现,如果新入职公司是多元化的综合业务集团,其业务包括量化投资,这也不算违反竞业协定限制。当然劳动关系上必须证明不从属于该集团中的量化投资板块。

“派遣制”漏洞

2023年那起百亿私募竞业纠纷案中的主角就是玩的代缴社保的“派遣制”。设立关联公司不是个例,一般的量化公司都有自己的关联公司。不过更高一筹的玩法,是内地的量化机构在香港设置关联公司。换法人、换主营、换地域,最保险不过。

“条款执行”漏洞

严格的讲,这不算漏洞。竞业协定相关的法律条款中有一条:一旦补偿金没有按期支付,竞业协定失效。国内量化私募竞业协定苛刻条款较多,不太被从业者所接受,补偿金被拖欠也是常事。一旦遭遇补偿金拖欠,就可以为自己主张权益了。

这绝不是要鼓励大家想方设法的逃避限制,如果补偿金很合理,给的很及时,实在是没必要惹一身官司。我们应该正视竞业限制制度的作用,它是为了保护商业机密和知识产权,也有助于稳定市场和维护竞争公平。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目前该制度存在一些争议。比如说,国内竞业协定补偿金少的可怜,尤其底薪不高,老板答应的提成比例不写在劳动合同中,离职者很容易吃大亏。

我们更应该以辨证的思维看待它,寻求最优平衡点。但无论如何,了解和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尽可能以协商来达成合理解决方案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