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自我职业发展的角度,

要不要加入silo PM system?

量化投资机构的研究管理模式,通常有两种:

1.传统的silo PM 模式

2.逐渐发展起来的centralized book 模式

一、silo PM

silo PM模式,即多经理平台制。是指公司平行聘用多位PM,他们各自组队,各自为战,相互独立,相互竞争。目前市场上主要采用silo PM模式的几家知名公司为Citadel、Millennium、Point72等。

二、centralized book

centralized book 模式下,researcher进行分工合作而不是竞争,更加类似工厂的流水线作业模式,负责研发中的中一个具体环节,确保足够专业性和独立性,实行责任制。

在这种模式下,你不可能找到一个面面俱到的,既懂编程,又会建模回测,又能交易的quant。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大家高度专业化,投资链条被分成专业的模块,每个模块做到最优,相互协作,最终实现完美的从研发开始到业绩实现的产品链条。

同时,这种模式对人才的包容性很强,只要你精于某一方面的研究技术,就可以随时找到公司,入职相应的位置。

三、silo PM没落和centralized book兴起

北美hedge fund 起家开始用的就是silo PM模式。八九十年代成立的那些享誉全球的量化投资机构,一开始就是几个数学或者物理学者,自己研究模型进行交易,慢慢的做大了,开始招募小弟帮自己分担一部分研究工作,逐渐的就形成了silo PM模式。

然而30年过去了,通过量化手段挖掘出有效因子贡献了优秀投资业绩的同时,市场也越发的成熟,PM team之间的竞争早已内卷化。

1、 silo PM模式暴露的问题

  • 问题一

PM team之间的策略同质化,相当于大家花同样的时间,独立的做相同的策略产品。

有人把这一现象归因于美国量化市场的高度成熟,可用的研究报告和论文太多,研究同质化严重,也就是业内所说的:“当一个signal被你发现了,那不用怀疑,业界至少有上万个人也已经发现了”。

  • 问题二

研究员要变身超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专一性差点意思。

silo PM模式下,研究员的工作模式差不多是:数据收益与清洗、模型开发、回测、修改......相当于一个超人,手速要快,质量要优,压力山大。

  • 问题三

公司给到的后台支持太少。

silo PM模式下,公司老板更像是在赛马,公司提供的平台就是跑道,旗下哪位PM胜出,自然就是一等好马,给予最优厚的待遇。

竞争机制确实有了,但无形中浪费了很多的资源,比如数据库共享、回测工具,都需要每个team自己抽出时间和精力来做,出现了大量的重复劳动。

  • 问题四

PM跑路太过频繁

典型的silo PM模式下,PM很有本事,但要命的是太过于独立,researcher,developer,trader,各种角色切换自如,一旦成了气候,脚底抹油,说走就走。

大名鼎鼎的Citadel,曾经也是受“干好的单飞了”,“干不好就走人”双面夹击,腹背受敌。

事实上,前些年市场环境不好,量化基金赚钱也越发困难,大家都感受到了silo PM模式的乏力。

就我们掌握的情况,Citadel、Point72等公司都在试图向centralized book的方式靠拢。尤其Citadel,它的discretionary L/S部门保持了silo PM模式,但quant部门已经是完完全全的centralized book模式。

2、 centralized book 模式优势

centralized book 模式有效的解决了同质化竞争这一问题,有利于quant researcher更加独立的应对市场的变化,应用较为成功的有Renaissance、Two Sigma、DE Shaw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Two sigma的centralized book模式,每个研究员只负责策略的一小块,这些小块策略组甚至会去挖掘那些极度偏门的另类数据,能抽调人力做这样的事,就是centralized book模式的优势所在。

当然,centralized book 模式需要公司有一个从策略研发到策略执行,再到策略落地实现收益的一整套标准方法论,也是统领性的东西。虽然大家是分工协作,但把大家组织起来核心角色不可或缺,至少在格局上能看的比较全面,让组织井井有条。

从量化从业者职业发展的角度看,centralized book 模式同样更具优势,知名的量化投资人Marcos Lopez de Prado就发表过一个以《Escaping The Sisyphean Trap: How Quants Can Achieve Their Full Potential》为题的演讲,对于当前量化机构的silo PM模式和centralized book模式的优劣进行分析。 从作者的研究结论看,在机器学习时代,centralized book模式好过silo PM模式下的低效忙碌,确实更适合Quant的职业发展。

四、国内量化更适用哪一种?

国内对于silo PM模式和centralized book模式的争论更为激烈一些,毕竟量化投资起步较晚,还没有达到美国那样的成熟度。

但需要格外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国内量化的繁荣,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兴盛发生在同一个时期,在这个前提条件下,silo PM和centralized book两种模式孰优孰劣恐怕还需从长计议!

我们不妨来看看国内头部量化私募怎么说?

九坤投资表示,公司的组织是团队分工+智力叠加

带头人王琛极力强调:“九坤是一个以团队模式构建的量化基金,它区别于那些特别依赖小组研究能力的基金,实现的是一种类似互联网工业化流水线式的量化分析体系。它相对是去中心化的,这意味着在每一个方向上都有比较有经验,能够独立做好方向的人,可以持续地去推进”。

他认为这种投研模式更加强调模式和人才、策略的可扩展性,比如所有的因子都会被一套方法评价,然后提交到系统,之后所有的因子和模型是完全脱离人,流水线式自动化运行。

幻方量化,从来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技术派

恐怕在国内,无论哪家量化私募都不及幻方把centralized book模式贯彻的更彻底。

早在2018年左右,幻方就着手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流水线研究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团队成员被细致的分为数据清洗、模型建立与回测、执行与反馈等多个环节,类似工厂生产车间一样的流程化管理模式,已经比较成熟。

当然幻方在因子挖掘上借助了行业领先的算力建设,否则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现在的成绩。

其实可以看出,国内头部量化私募已经完成centralized book模式转型,或者正在转型的过程中。而中小型量化私募机构由于算力建设能力有限,人才匮乏等客观因素,仍然主要沿用silo PM的模式。

当然,我们不是说silo PM模式不该被采用,从国内量化从业者的角度看,现阶段的工作主要是结合特色的市场搞特色的研发。由于市场有效性较弱,因子挖掘相对容易,还没有达到需要用尽各种手段,集结全体智慧才能活命的程度。

另外,从业更害怕的是,做出业绩后跟大家一起吃大锅饭,奖金与付出不配比。所以,silo PM模式在国内被认可也是合理的,至少分成明确、源码保护是大家都需要的。

对于两种模式的选择,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联系我们,一起讨论!期待你们的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