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选画像:从互联网大厂到量化QR
姓名:Wilson
学历背景:本科,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哥伦比亚大学,机器学习方向。
主要工作经历:国内XX互联网大厂,算法工程师。
为什么想转行?
Wilson已经在量化公司工作2年了,当初择业的时候,就在互联网和量化之间犹豫不决。 当然,最后还是选择互联网了,几年前的互联网发展势头正盛,行业体量大,影响力高,从职业发展前景的角度考虑,确实是很好的选择。
随着互联网发展增速放缓,面临裁员冲击,很多互联网人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规划。Wilson想起了自己在求学期间曾经在知名的量化公司做过实习的经历,萌生了转行的念头。
Wilson在实习期间的工作内容恰好就是多因子选股策略的开发,这跟当前“因子工厂”制的量化公司非常契合,经过一些量化机构的面试,他成功收到了3家公司向他抛来的橄榄枝。
Wilson转行的优势
我们来分析一下Wilson的背景优势,给类似背景经历的人选提供些借鉴。
1、学历背景
Wilson的本科和硕士院校,都符合量化公司用人要求。除了有国内C9高校的背书,海外留学的经历也给他增色不少。 简历门槛关轻松的过了!
2 、从业经历
Wilson之前在互联网大厂做算法工程师,主要应用机器学习专业知识构建数据场景,用于召回算法系统的搭建与执行。
虽然这个量化挖因子业务不相关,但有个思维上的共通点,即从0-1的构建,到数据分析和筛选,再到模型的搭建,最后到结果检验,是一系列完整的挖掘流程。
同时,机器学习的专业技术方法在这个流程中得以应用和实践,也为他转型提供助力 。
3、其它因素
除了背景优势、工作经历优势以外,Wilson受到量化机构青睐的一大主要因素就是实习经历!
曾经有人选问,啥样的实习对找量化工作有好处?Wilson的实习就是个不错的例子,他曾在国外一家比较知名的量化私募做过美股的因子选股模型,构建过多因子策略,并实现了年化12%的收益率。
此外,他在互联网工作期间,也一直关注市场。他用曾经的量化知识尝试构建不同特征因子组合的策略模型,并进行持续和深入研究。
这些经历,让他在面试的时候,能够更加游刃有余的应对考官的问题。
一 些 启 示
如果背景和经历与Wilson相同,该如何转量化?
其实国内的量化机构层级特征已经非常明显,在用人方面也更趋向于多元化。比如:
- 20亿规模以下的中小型机构,更趋向于招募能够直接带来高收益的PM;
- 20-50亿规模左右的中型机构,在PM带队创收之外,开始招募因子挖掘人才作为公司转型的后备力量;
- 百亿规模的大型机构,在前两者的基础之上,更多的把资金投入到AI和一些必要的硬件装备上。
所以,即使你的经历不与Wilson相同,只要技术匹配,都可以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当然,每个人转型的路线会千差万别,想了解更多可以联系我们!